“上帝不会掷骰子。”这是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反驳。
图片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爱因斯坦对决定论的坚定信念,也揭示了他与以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本质问题上的深刻分歧。
爱因斯坦是决定论的坚定支持者。
在他看来,宇宙是确定且可预测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就能精确描述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和未来走向。
这种观点源于经典物理学的成功,尤其是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自己的广义相对论。在经典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通过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完全确定。
然而,量子力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量子力学描述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微观世界,这与爱因斯坦的决定论世界观格格不入。
图片
量子力学的核心之一是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
该原理指出,我们无法同时精确测量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换句话说,微观粒子的行为本质上是随机的,只能用概率来描述。这种随机性并非由于测量技术的限制,而是微观世界的固有特性。
以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是真正的随机性。
图片
微观粒子的状态在被观测之前是不确定的,只有通过观测,粒子的状态才会“坍缩”为某个确定的值。这种观点彻底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
爱因斯坦无法接受量子力学的随机性。
他认为,所谓的随机性只是因为我们尚未发现隐藏的变量或更深层次的规律。在他看来,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只是暂时的,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终将找到描述微观世界的确定性理论。
爱因斯坦用“上帝不会掷骰子”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量子力学随机性的不满。
图片
他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确定且有序的,而不是随机的。为了反驳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爱因斯坦与同事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了著名的“EPR悖论”。他们试图通过思想实验证明,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意味着存在未被发现的隐变量。
面对爱因斯坦的质疑,波尔提出了互补性原理。
他认为,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补的,不能同时被观测到。观测行为本身会干扰粒子的状态,因此我们无法同时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波尔还回应了爱因斯坦关于“月亮是否存在”的质疑。
图片
爱因斯坦曾问道:“当我们不看月亮时,难道月亮就不在那里吗?”波尔的回答是:“你不看月亮,怎么知道月亮就在那里呢?”这句话看似诡辩,却揭示了量子力学的核心观点:在微观世界中,观测行为本身会影响被观测对象的状态。
爱因斯坦与波尔的争论最终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1964年,物理学家约翰·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为检验隐变量理论提供了数学框架。如果贝尔不等式成立,则说明存在隐变量;如果不成立,则支持量子力学的随机性。
图片
随后的实验,特别是阿斯佩克特实验(1982年)和更近期的实验,都表明贝尔不等式被违反。这意味着,量子力学的随机性是真实的,不存在爱因斯坦所设想的隐变量。实验结果表明,微观粒子的行为确实是随机的,与观测手段无关。
实验结果表明,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在争论中笑到了最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是微观世界的固有特性,而不是由于人类知识的不足或测量技术的限制。
然而,如果微观世界是不确定的,那么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宏观世界是否也具有不确定性?根据物质波的概念,万物都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只是宏观物体的质量太大,不确定性表现得极其微弱,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
图片
爱因斯坦与波尔的争论不仅是科学上的分歧,更是哲学上的对立。爱因斯坦坚持决定论,认为宇宙是确定且有序的;而波尔则接受不确定性,认为宇宙本质上是随机的。
尽管实验支持了量子力学的随机性,但这场争论的意义远未结束。量子力学的诡异特性,如量子纠缠和叠加态,仍然挑战着我们的常识和哲学观念。正如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所说:“如果你认为你理解了量子力学,那你就根本没有理解它。”
图片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不仅改变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深刻影响了我们对现实本质的理解。它提醒我们,宇宙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和神秘。或许,正如波尔所说:“与事实相对立的是错误的观点,但与更深层次的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真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